0371-25616555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深刻理解习近平文明观的理论意蕴和时代价值

时间:2023-08-23 15:08:13 出处:www.kfszyy.cn 浏览量:441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达到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与此同时碰撞和摩擦也日益凸显。“人类文明向何处去”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长远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的战略高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为指导,传承与创新中华文明理念,在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事业深刻总结的基础上,围绕人类文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和重大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明观。深刻理解习近平文明观的理论意蕴和时代价值,是新时代新征程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全球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文明观的理论意蕴

习近平文明观以人民至上为根本遵循,阐释了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价值旨归、基本格局以及演进动力等问题,具有丰富的理论意蕴。

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文明观的内在逻辑。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这一品格在习近平文明观中也得到充分彰显。在领导和推进新时代文明建设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立场,牢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带领全党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努力回应人民对“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的多层次需要。人民是文明的创造者与享受者,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佳载体。西方文明遵循以资本为中心的价值逻辑,在发展中通过牺牲多数人利益来实现资本积累与扩张,导致阶级对立、贫富分化、人的片面发展等问题,阻碍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新时代文明建设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妥善处理文明转型过程中蕴含的各种矛盾,坚决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既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创造性、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是文明的本质特征。文明首先彰显着人类的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文明是人类在生存与发展具体实践中各种创造性成果的总和,它既包括前人“对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的重要认知和经验”,也包括当今人类“应对时代问题的智慧和探索”。人类文明的魅力在于多样,多元文明具有多彩价值。多样性是人类文明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这是由历史文化、民族习俗、社会制度等差异所决定的。“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文明的多样性从本质上要求文明平等存在,不同文明具有平等价值。每一国家每一民族的文明凝聚着非凡智慧与精神追求,都具有独特价值。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作为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产物,人类文明需要开放包容、交相辉映。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和珍惜,要以宽阔胸怀认同文明的多元存在,秉承包容精神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文明进步的价值旨归。当今人类文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显著增多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一段时间以来,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风,全球开放共识弱化,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人类文明发展呼唤全人类搁置利益分歧、树立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正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集中表达。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共同事业,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公平与正义是人类的共同理想,是国际秩序的基石;民主与自由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是世界发展的旨归。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全人类对新型国际关系、文明发展准则、美好世界的共同期待,摈弃了资本主义文明所谓“普世价值”的霸权逻辑、超现实性和虚伪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际场合指出:“我们要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

五大文明总体协调是文明发展的基本格局。从结构上看,文明内在规定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要素文明。党的十八大部署了“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当代中国文明建设进入“五大要素”统筹推进、全面协调的阶段。当代中国文明以人民为中心逻辑,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明确了五大文明协调推进的总体架构,是新时代中国关于文明发展要素认识的高度凝练。五大文明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总体推进实践中。其中,物质文明是提供丰厚物质条件的根本,政治文明是奠定充分制度基础的保障,精神文明是凝聚强大精神动力的核心,社会文明是构筑有序稳定秩序的关键,生态文明是培育永续发展环境的基础。

交流互鉴是文明演进的重要动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推动人类文明的重要动力在于交流互鉴。具体来讲,文明交流互鉴包含以下基本内容:首先,平等互尊是文明交往的根本原则。要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等方面的选择,坚持地位平等、求同存异,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其次,互学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内在追求。要坚持文明的价值认同,在此基础上互信互学互利,合作共赢,推动全球治理共同参与,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再次,交流对话是文明进步的有效形式。各文明主体要多沟通、多协商,增强政策、贸易、设施等方面互通有无,用对话消弭对抗,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最后,包容共存是文明演进的必要保障。要坚持兼收并蓄,坚持同舟共济,以地域文明发展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

习近平文明观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文明观是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有其丰富的内在意蕴,体现了党对人类文明发展态势的科学把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将文明的发展置于人类历史发展之中,通过考察资本主义文明发展实际,批判了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文明”,思考了文明的价值旨归和发展形态,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为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基本原则和理论基础。当下文明的发展环境相较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生活的时代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必须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才能找到推进当代文明发展的有效路径。面对当今文明发展实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植根中华文明和新时代文明建设实践沃土,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同中华文明优秀理念相结合,在文明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成果,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习近平文明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守正创新。例如,揭示文明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具体实践的创造性总和的本质,阐发文明的创造性、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特点,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明内涵特征的初步认知;明确人类文明要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提倡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构“世界历史”的价值印证;阐明交流互鉴的文明演进机制,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明交往内容及方式的原初规定;探索文明秩序重建、文明发展主体要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文明发展问题上的历史主动,等等。这些新理念新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条件下的文明发展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深化了党对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理解。百余年来,党持续探索文明发展与进步的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致力于实现民族独立以及文明继承与再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在艰辛探索中带领中国人民开启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新篇章,为进一步认识文明并发展社会主义文明,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基础与文化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切实立足中国国情实际,对内激发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活力,对外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为新时代确立系统的文明观提供了新的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洞悉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世界发展的基本形势,强调推动五大文明协调发展,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秉承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原则,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系列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成果,体现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文明的全新阶段,标志着习近平文明观的形成。这一文明观凝结了党不懈探索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阐明文明的本质特点、发展逻辑、价值旨归及其内在结构,提供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的科学思想方法,深化了党对文明发展内在规律的科学认识。

提供了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指导。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延续中华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文明,融合现代文明,培育一系列独特文明要素,最终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出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趋势和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科学把握。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文明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代文明国家。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这决定了中华民族在推进文明发展进程中始终如一的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交流互鉴的目标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知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积蓄的厚重底蕴和鲜明特质,尤其注重对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结文明发展实践经验,破解新时代文明发展难题,构建中华民族当代文明。习近平文明观不仅植根国内文明发展实际,也观照世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致力于拓展人类文明发展的渠道,针对文明交往共存、文明发展动力、他国文明借鉴等问题,都作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回答,提供了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文明观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有利于在理论上破解资本主义文明话语霸权,摈弃“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文明中心论”“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论调,也有利于各国“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在实践中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文明对话、政党合作等人文交流,构筑文明交流互鉴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文明新篇章。

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文明发展进步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也关乎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文明观为指导,不断推动中国文明发展,引领世界文明进步。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