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1-25616555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学习《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的三重向度

时间:2024-06-12 11:23:40 出处:www.kfszyy.cn 浏览量:318

向下扎根,意味着扎根基层,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迈,在投身服务群众的实践中站稳人民立场;向下扎根,意味着扎根历史,牢牢守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汲取历史智慧,把握并融入历史与时代的发展方向。

在《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一、二卷的共49篇采访实录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望被生动刻画出来,令人感到温暖、积极、向上。自2020年11月《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一卷出版发行以来,广大青年和青年工作者以理论宣讲、精读笔记、围读座谈等多种形式,开展了持续、热烈的学习、讨论、实践。第二卷日前的出版发行,为广大青年提供了更加丰富扎实的学习素材。用好这一系列生动、宝贵的学习内容,应从内容、时空、实践三重向度上进行深刻把握和体悟。

内容向度:从“小故事”读懂“大道理”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中的每一篇采访实录,都是由采访组和采访对象深入地甚至是持续数次交谈才得以完整呈现。有些故事距离现在过去了较长一段时间,就更需要采访组深入挖掘和启发。笔者参与了第一、二卷中两篇文章的采访,每一次采访都要花上大半天,伴随着亲历者从略感模糊到深情讲述及至真情流露,整个故事的框架逐渐清晰,细节逐渐完善,以受访者质朴平实的语言所描述的故事尤显生动可感。

每一个具有“画面感”的故事都映照出总书记对青年的关怀厚爱。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二卷中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团中央发起的“希望工程”,对接资助福建省平潭县贫困失学儿童林冬梅的故事:从冬梅小学四年级一直到大学毕业,总书记先后八次看望、五次回信,从鼓励一名贫困小学生好好读书,安慰勉励没有考上心仪中学的她,到寄语她克服困难、报答家人、回馈社会,对冬梅的关怀陪伴着她学习、工作、成家的漫长过程。总书记对不同成长阶段、面临不同人生选择与挑战的年轻人有着不同的期待和要求,他心中有对冬梅这样的贫困家庭孩子的爱,更饱含了对广大青少年一代的深情大爱。

每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故事都折射出总书记对青年的深情厚望。每一次总书记总是将心比心、“掏心窝子”地与青年“唠家常”、聊成长。就像他在给浙江大学青年大学生作报告时一开头就说:“今天,我不是来给大家说教、训话,而是想作为同学们的长辈,作为一个过来人,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同大家交流、共勉。”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群体非常关注和了解,他谈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总是牵挂着我的心”;他讲述的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比如,他向浙江大学生介绍浙江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告诉大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总书记也了解如何表达更容易让青年接受和认同,他常常给同学们讲自己读书学习、插队下乡的故事,以“揉面粉”“造房子”等例子讲述人生道理。读者们看的是故事,品的却是总书记用自身经历、平实语言、深邃思想所传达的深刻哲理。

时空向度:以“小切口”解码“大格局”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的整个线索脉络前后贯穿了40余年,故事的发生地包括河北、福建、浙江、上海、北京等地,时代背景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该书第一、二卷为我们提供了跨越时空的视角,通过一个个小切口的事件串联起总书记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整个思想体系,在“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中循迹溯源学思想。

坚持把科学发展战略与具体政策实践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既高瞻远瞩又细致深入。如何弘扬中华文化,是总书记一直以来颇为关心的话题。2014年,他在澳门大学横琴校区考察时应邀参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主题沙龙,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经典歌曲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化作品谈起,告诉大学生们什么是“文化DNA”、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这与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具有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特征一脉相通。

观大势、谋全局、抓大事,是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同时又不能脱离局部具体的“战术细节”。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成为党和国家青年工作的行动纲领,2022年17部门又具体印发了启动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相关意见,切实将青年发展作为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考虑,让青年优先发展从理念走向落地实践。

坚持把思想理论与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总书记始终注重加强调查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正定工作时,他邀请暑期返乡大学生为正定发展建言献策,基于县域发展实情,提出了“人才经”理念、倡导“下基层”行动;向福建大学生介绍该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时说,“唯有数据才能反映真实的经济情况”;在浙江工作期间,向大学生们提出要在弘扬浙江精神“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培育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2021年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一句“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更让青年们格外充满信心、热血沸腾。时代造就青年,青年当不负时代。

回眸总书记与青年大学生的交流点滴,一年又一年,一地又一地,变换的是时间、空间,不变的是对广大青年的重视关怀始终如一,不变的是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初心立场,不变的是综合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思考问题的科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

实践向度:以“小作为”诠释“大担当”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学习《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一、二卷,就是要循总书记与青年大学生的点滴事迹,溯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理论发展、真理实践例证之源,学出青年的使命担当、奋斗姿态、革新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工作、指导实践,见行于学、见效于干。

读好“有字之书”,把准人生奋斗方向。关于“读什么”“怎么读”等问题,总书记多次与青年大学生交流。学习《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一、二卷,也要掌握方法、入脑入心。首先,要融会贯通学,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各种科技类著作,系统性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要联系实际学,在读书过程中不断重新审视、深入思考,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成果,实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将书中理论内化为价值观。再者,青年人要发挥独特优势,通过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方式,将在读书中获得的知识、力量和希望传递出去。

读好“无字之书”,在向下扎根中向上成长。“要当实干家,不做‘客里空’”“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把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致知于行的期待与要求始终如一。向下扎根,意味着扎根基层,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迈,在投身服务群众的实践中站稳人民立场;向下扎根,意味着扎根历史,牢牢守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汲取历史智慧,把握并融入历史与时代的发展方向。

(作者系浙江大学共青团青年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