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意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出发,发展新质生产力既具有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具有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的内容,还具有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反复循环发展的基本观点。
辩证法逻辑:质量互变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的运用
在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世界变化中,唯物辩证法研究并揭示了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其中,质量互变规律不仅科学揭示出事物发展的过程、变化以及特点,同时揭示了事物在量变和质变的形式上所表现出的复杂性、多样性。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角度看,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属性仍是属于生产力,由于生产力在量上的大幅增长而引起了部分质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生产力总体水平实现了突破性飞跃。在生产力系统中,除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劳动资料的改进和普遍运用、劳动者能力素质的持续提升之外,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成为现代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科学等数字技术的运用成为科技革命的标志。以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及绿色化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向高效、低碳和可持续方向转型升级,推动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协调高效发展,进而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当代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对立统一规律科学论述了事物中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互为条件和相互斗争中推动事物不断运动和发展。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秩序与活力、变与不变、破与立等相互并存又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成为不可回避的时代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摆脱传统生产的发展路径,也需要摆脱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要确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先立后破的辩证思维,既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又着眼于长远的发展规划,统筹谋划新技术新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持续优化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推动形成完整、安全、先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坚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着力解决社会形态在量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这一改革推进历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制度效能、政策导向的作用,以前瞻性视野、系统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的组合效应,健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科学谋划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实现现代化的转型升级,同时又要加强生产力构成要素的紧密联系、协调联动,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进而不断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经济基础。
唯物史观逻辑: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
唯物主义历史观深刻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科学揭示了生产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决定了社会发展的进步与否。纵观产业革命的历史发展,在不同的产业发展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成为决定社会生产力整体水平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不同的突破口,并且决定了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在改革开放以来所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上,坚持前沿科技创新,在尖端领域中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锻造出“杀手锏”技术、研发出“根技术”,打造自主原创性、创新引领性的高科技,推动产业高效能发展,形成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新质生产力代表新兴的、先进的生产力,其借助于创新的主导作用衍生出新优势、新动能和新质态,进而逐渐取代传统生产力中所存在的落后的、不合时宜的部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核心动力,以科技创新摆脱传统生产中的制约因素,推动生产力构成要素质的提升,形成更先进、更高效的生产动能,推动经济实现持续增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和质变。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交叉融合发展,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并推动其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遵循产业变革的发展规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在新领域新赛道构筑竞争新优势,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取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发展历史根本上是由生产发展所推动的历史,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人民群众是生产物质资料的主体,正是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创造着历史,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今时代,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人依然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从事科学技术的人才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科技进步需要人才队伍的支撑,而人才培养则需要借助教育的力量,教育、科技、人才是促进新质生产力良性循环发展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因此,必须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
认识论逻辑:在实践与认识的循环中推动社会进步
关于实践与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现实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类认识的基础,人们由直观的感性认识开始,通过思维观念的反映将感性认识上升到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又将理性认识用于指导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检验和丰富认识。这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如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基于过去经济发展状况、发展阶段的实践所作出的理论经验概括、总结,并用以指导未来发展的新实践、再实践。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反映出人们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提出更高层次、更多方面的需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健全完善需求对接、规划衔接等方面的制度机制,带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同时解放思想、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突破。
在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促进、无限循环发展中,认识者即人以工具性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对客观认识对象产生相互作用,并不断更新实践工具、技术工艺,从而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提升自身的认识水平,进而推动社会向新的历史阶段转变。由过去的以石器为主的原始简单生产工具,到以铁器为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到以机器作为生产工具的高速发展,再到如今科学技术的运用成为生产的核心要素,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出人类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建构自身的认识结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生产活动。每一代人都以前人的认识程度和实践经验为起点,开始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这一方面是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积极能动的功能,促进人类主体本身的演化,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实践活动推动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螺旋式上升发展,促进现实社会向理想形态不断趋近。
(执笔:吕艳红、戴泽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