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1-25616555

深入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与精髓

时间:2024-04-23 09:14:19 出处:www.kfszyy.cn 浏览量:443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深刻揭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脉国脉唇齿相依,紧紧相连。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地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文化发展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相较于世界上其他民族,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尽管经历多次危机,但每一次都能浴火重生,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正在于统一的思想文化,给予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的征程上,我们更须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共同意志,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强调的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也深刻表明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根本要求。对此,我们应深刻认识到,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开放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习领会蕴含其中的重大创新观点和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更要努力学好用好其科学的思想方法。

“第二个结合”是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根红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这“两个深刻、三个新高度”,是对“第二个结合”地位和意义的集中概括,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思想标注。

为什么能有“第二个结合”?在于彼此契合。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如果不能用本民族的语言来解释那些最优秀的东西,这东西就不会真正成为他的财富。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说,马克思主义是外来的,在中国没有根,是不会持久的。对此,毛泽东同志在驳斥艾奇逊言论时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比方美国的国务卿艾奇逊之流,他们对于现代中国和现代世界的认识水平,就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普通战士的水平之下。”美国学者窦宗仪认为,大凡一种思想体系和制度要移植到另一种思想体系和制度之内,两者如果越接近就越容易开花结果。同时,他引述李约瑟在考察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时注意到,辩证唯物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理想追求和中华文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有着共同的精神价值追求。“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第二个结合”是什么?是“魂脉”与“根脉”的结合,在于互相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根没有魂就没有生命力;而魂没有根,就不能落在泥土里。无论是“第一个结合”,还是“第二个结合”,都同样面临和针对一个共性的问题,即“洋教条”。“第一个结合”所针对的是把马列主义教条化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教义”而不是方法。“第二个结合”所针对的是西方思想文化教条化的问题,盲目信从、照搬照抄西方思想文化,“‘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毛泽东同志曾说:“帝国主义者长期以来散布他们是文明的、高尚的、卫生的。这一点在世界上还有影响,比如存在一种奴隶思想。我们也当过帝国主义的奴隶,当长久了,精神就受影响。”“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不想坐。”盲信西方“洋教条”,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观念,丢掉了自己的“传统”,失去的是理论上、文化上的自觉与自信。“第二个结合”既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走来,也是从中国的历史深处走来,不仅赓续了中华民族的“根脉”,也助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实现“第二个结合”,不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扭在一起,各行其“脉”,而是两“脉”贯通,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第二个结合”如何结合?在于在实践中转化创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只是一个阐扬其价值的理论问题,而是有赖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问题。我们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挥更大作用。“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实践需要,挖掘其蕴含的价值理念、文化精神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要求,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使其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思想之光。这是我们的任务,更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主体性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需要挺立一种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的70后、80后、90后、00后走出国门,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这就是自信。”以这种自信“观”世界,不仅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而且也让我们更客观,兼收并蓄世界人类文明精华。这样的世界观是自信的写照,更是我们思想、精神的升华。

要不断增强坚定文化自信的定力。坚定文化自信体现了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的统一,揭示了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马克思在《新莱茵报》曾发表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论断:“中国的社会主义跟欧洲的社会主义像中国哲学跟黑格尔哲学一样,具有共同之点。”在这样的意义上,马克思预见了“中华共和国”的出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全面列举中华文明传入欧洲的途径、时间和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大地锦绣河山,滋养了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要不断增强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文化自信显著增强,文化自觉得到进一步强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要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种自信也是我们价值追求的自信。反贫困、建小康、促改革、抗疫情、治污染、化风险、稳大局,14亿多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守望相助,无不彰显了中华文化精神的当代价值。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和信念,充分激发全党全社会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精神力量。

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这也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分清是非、导向鲜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特别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党史观,是怎么对待党史、认识党史的观点和看法。这看起来是方法问题,实质上是立场问题。正确的党史观从哪里来?正确的党史观不是天生的,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倘若缺乏鉴别和辨析能力,很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其实质是唯心史观,根本的是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而打着历史反思、还原“真相”旗号,用割裂、对立以偏概全,以个别否定一般、以现象代替本质,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惯用伎俩。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不断输出“文化霸权”,“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西亚北非一系列国家发生的“颜色革命”一再印证,军事武装打不倒社会主义,经济压制搞不垮社会主义,但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却能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党始终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问题放在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旗帜鲜明地同“和平演变”的图谋作长期的、坚决的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党的十八大后首次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放到这个大背景下来认识。”越是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的风险挑战甚至是“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越需要我们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三者之间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有着逐层递进和逐步跃升的逻辑关系,共同指向在实践创造中开展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推动文化进步。1949年9月21日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曾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今天,我们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的大潮中,也必将迎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光明前景。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诸如天人合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厚德载物等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主张没有时差,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人秉承人类发展之大道,承继中华民族精神之伟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

弘扬革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一百多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革命文化蕴含着指引我们党和人民增强信仰、信念、信心,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正如我们在党的百年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既是我们百年奋斗历程的写照,更是我们团结奋斗成功的精神密码。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始终坚持大力弘扬革命文化,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动力,团结奋进、勇毅前行。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恩格斯曾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说:“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芬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莱布尼茨的话说,“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新的征程上,我们也必将进一步敞开交流互鉴的“文化大门”,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阐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崭新华章。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此文系作者在浙江论坛报告会上授课内容的观点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