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1-25616555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科学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

时间:2024-06-28 15:19:33 出处:www.kfszyy.cn 浏览量:212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既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完善,也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和赋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当前,以海量数据采集、挖掘和分析为核心的大数据技术,以共享软硬件资源和信息为核心的云计算及云存储技术,以分布式账本技术为基石的区块链技术,以深度学习、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特点的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技术等正在加速迭代。数字技术的纵深发展,为实现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提供了全新可能。这就需要深入把握数字技术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嵌入选举、协商、决策、管理和监督等民主环节的有效路径,科学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

丰富民主形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数字技术在广泛动员民众参与意愿、增强民众参与能力、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等方面具有优势,为提升民众政治参与度、需求真实性和反馈时效性等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通过构建数字场景激活政治参与意愿。如何广泛动员民众进行有序政治参与,是从古典民主到现代民主始终面临的制度设计难题。面对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已经能够实现将众多政治要素置于同一数字空间,进而赋予了民众直接表达意见和需求的渠道。随着多模态大模型的指令接收与生成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进步,数字民主场景将越来越具有沉浸性与在场感。与此同时,通过引入竞争、挑战和奖励等元素,以积分、徽章收集、排行榜等方式强化民主参与的瞬时反馈,可以弥补传统民主参与形式可能存在的反馈滞后与激励不足问题,以情绪体验的改善不断提高民众参与意愿。

通过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民众参与能力。依托大数据技术的算力和算法,数字技术能够突破传统教育形式的时空限制,将民主教育拓展到民众日常生活所处的互联网场域空间中,并根据不同主体的偏好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内容定制。通过打造规则明晰、良性运转的数字社交平台,数字技术能够为民众提供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空间,锻炼民众通过正规化渠道、制度化方式合理表达自身诉求的能力,引导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并通过积极的政治参与实践不断增强社会信任、拓展社会网络、培育社会资本,进而不断增强政治参与能力。

通过整合海量数据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受社会结构、地理空间、参与成本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传统的民意收集模式往往时间成本高、收集效率低、代表广泛性不足,民众较难获得充分参与和表达的机会与条件。云储存和云计算技术极大提升了对海量民意数据的聚集、分析与归纳能力,并且能够实现民意民情在用户终端随时随地整理上传,将民众在社交平台的评论与情绪、消费平台的偏好与意向、日常生活的诉求与愿望等海量数据都纳入政治意见收集过程中,不仅可以大幅降低民主选举中动员、宣传、投票与统计的成本,而且有助于克服传统政治模式造成的内容局部性与渠道单一性弊端。

拓宽民主决策渠道

“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要发挥好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全过程,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积极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要决策部署情况开展民主监督。”数字技术在研判各方诉求、平衡各方利益、达成共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有助于提升民主决策过程的客观性、平等性和科学性。

引入数据支持保证信息客观性。传统的民主决策过程时常受到决策者个人主观认知偏颇或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可能受到其他政治要素的干扰甚至操纵。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可以实现海量数据驱动决策,以统计学意义上的概率显著性作为决策参考,在提高决策效率的同时,以标准化的框架、公开化的数据与共享化的智能算法在特定政策议题中缩小不同地域、部门之间因决策者主观因素而造成的决策质量差异。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可以显著降低民众获取相关信息的成本,将民主决策过程置于公开透明的环境中,从而减少外界因素对决策的干预。

引入平台支持保证协商平等性。在传统的民主决策过程中,往往存在因参与者的权力地位不对等、信息不对称、资源禀赋不均衡等多重因素导致的强势主体主导协商过程的情况。由各类数字应用构成的数字民主平台的建设与完善,能够让民众充分获取民主协商所必需的背景信息与基础知识,并通过线上虚拟化、匿名化的参与,在没有面对面压力的情况下更加自由地在协商过程中提交意见、发表观点,赋予了传统技术条件下因时空限制和成本限制而无法到场的弱势群体表达诉求和影响决策的能力,防止其声音被“淹没”。

引入算法支持保证决策科学性。现代社会组织结构多元、利益高度分化,多样化、碎片化的民众诉求对政治机构综合意见分布、平衡各方利益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数字信息时代,民众意愿的收集与整理呈现出数据化趋势,而这一趋势的出现将深刻影响政治决策的现实进程。为此,我们可以借鉴人工智能技术对负载民意诉求的大数据资源进行无偏的分析、萃取和提炼,从而快速识别出民主决策过程中所面对的关键问题和重点诉求,通过将图像、视频、位置、签到等半结构性、非结构性的民意数据,转化为决策者可识别、可分析的具体民意观点,并对海量数据背后的相关性与趋势性作出精准判断,为政治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与决策参考,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大力提升政治效率

“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水平,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数字技术时代,云计算、大数据、5G通信等关键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提升政治效率提供了新动能。

以信息贯通提升政策执行效率。在数字技术时代,原先在旧技术基础上形成的组织形态将迎来大幅度的优化与完善,朝着更富弹性的扁平化和网络化的组织结构转向。通过构建广泛的跨部门、跨区域和跨层级合作行政、监督机制,形成统一的数据平台和接口,在横向的“块块”中降低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行政成本、监督成本,在纵向的“条条”中联结起每一层级原先封闭、分散的数据孤岛,从而打破信息壁垒,提升各级组织的政策执行水平与效率。

传统的民主绩效评估模式往往面临着标准模糊、主观性强、数据有限、时间滞后等量化难题。通过实时数据收集、流数据处理、社交媒体分析与在线调查和民意反馈系统,数字技术能够实现将时间、环境、用户行为、网络评论等信息转化为可分析、可建模的数据,并为构建深度学习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进而生成清晰易懂的可视化成果开辟了新的路径。这不仅有助于解决绩效评估中的量化难题,而且可以提升绩效评估的时效性、即时性,避免单纯依靠项目赋分考核导致的工作留痕、“层层加码”等形式主义现象。

以全景监督确保权力规范运行。传统的民主监督模式侧重于事后监督,无法杜绝事前与事中的寻租行为或“合谋”现象。区块链技术通过不断增长的数据块链记录信息,结合“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和现代密码学技术,保证了数据的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为高效精准监督奠定技术基础。将数字技术运用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反馈等各个环节,并面向社会打造全民使用的数字化监管治理平台,将监督的事项、所需的数据、必要的信息广泛公开,形成民众全场景监督公权力的局面。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深入研究数字技术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度融合机制,加快探索数字技术运用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路径和载体,同时高度警惕和防范数字技术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数字鸿沟、信息过载、算法茧房、数据泄露、隐私侵犯等风险隐患,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不断提升数字技术的共享性和安全性,更好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青年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