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在我国分布广泛,有着五千多年的种植历史。因其而兴的桑蚕文化对中华文明有着深远影响,古代常与住宅旁栽种桑树梓树,故后世多以桑梓指家乡。在《滇南本草》有桑作为药用的记载,《本草纲目》中有“桑,东方之神木也”的记载。桑的多个部位均可入药,桑枝、桑葚、桑叶、桑白皮都有着独特的药用价值。
桑的干燥嫩枝称为桑枝,春末夏初采收,趁鲜切片。性平,味微苦,归肝经,可祛风湿,利关节,用于风湿痹病,肩臂、关节酸痛麻木。
果穗变红时采收晒干,称为桑椹,性寒,味甘、酸,归心、肝、肾经,可滋阴补血,生津润燥。用于肝肾阴虚导致的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燥热消渴等病症。
初霜后采收桑叶,出去杂质后晒干入药,性寒,味甘、苦,归肺、肝经。可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目赤昏花。治外感风热的名方—桑菊饮中即以其为君药。
在叶落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根部,剥取根皮后晒干可得桑白皮,性寒,味甘,归肺经。可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咳喘,水肿胀满、肌肤浮肿等病症。
除了可从桑树本身取得的药材外,亦有僵蚕与桑螵鞘两种间接与桑有关系的药材。4~5龄的蚕幼虫感染白僵菌而死后干燥即得僵蚕,可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雄虫的全体称为原蚕蛾,可补肾壮阳、涩精、止血、解毒消肿。蚕的干燥粪便,具有祛风湿、止痛的功效。而大刀螂、小刀螂、巨斧螳螂的干燥卵鞘称为桑螵鞘,以采于桑树者为佳,可固精缩尿,补肾助阳。它们与桑蚕关系密切,也都是不可多得的良药。
自古以来,人们养蚕缫丝,取皮造纸。素有春采桑枝,夏食桑椹,秋收桑叶,冬取桑皮的说法。桑的价值承载着中医文化并流传至今,守护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供稿:药学部 付海申
编辑: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