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疼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其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从简单的肌肉疲劳到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都可能引发。在众多诊断手段中,肌电图检查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揭示肢体疼痛神经通路异常的重要工具。本文将深入探讨肌电图的工作原理、应用范围、检查过程以及其在揭示肢体疼痛神经通路异常方面的作用。
肌电图的工作原理
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是一种通过记录肌肉和神经的电活动来评估神经和肌肉功能状态的检查方法。其工作原理基于肌肉和神经的生物电活动。当神经冲动传导至肌肉时,会引起肌肉的收缩,同时产生微弱的电信号。肌电图检查通过特殊的电极(包括贴在皮肤表面的电极和扎入肌肉的针电极)捕捉这些电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直观的波形图。在神经传导检查中,医生会在神经干的近端给予一个电刺激,然后在神经支配的肌肉记录肌肉复合动作电位,进而算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例如,当检测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时,如果患有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可能会降低。针极肌电图检查则是将针电极插入肌肉内,记录肌肉在静息和收缩状态下的电活动。在静息状态下,可检测是否有自发电位,如纤颤电位、正锐波等,它们的出现往往提示肌肉失神经支配;在肌肉轻度收缩时,观察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和多相波百分比等参数;大力收缩时,评估募集相的情况,以此来判断是神经源性还是肌源性损害。
肌电图的应用范围
肌电图检查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评估周围神经系统是否存在病变,以及明确病变的具体部位和程度。对于神经嵌压性病变、神经炎、遗传代谢障碍疾病以及各种肌肉病,肌电图检查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神经损伤相关疾病
由各种外伤造成的神经损伤,肌电图检查可以判断神经损伤程度,进而明确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对于桡神经受损的患者,通过肌电图检查可以确定神经损伤的部位和范围,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神经肌肉接头处发生的疾病,如重症肌无力,肌电图检查也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在重症肌无力患者中,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通常3Hz)时,会出现动作电位波幅的递减,这对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神经退行性疾病
对于运动神经元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肌电图能发现肌肉的失神经支配现象,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这种严重的疾病。
颈椎病等骨骼肌肉疾病
颈椎病患者常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通过肌电图检查,可以判断颈椎病变是否压迫到了神经根,以及受压的程度和范围,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肌电图检查过程
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一天,患者应适当做好清洁工作,穿着宽松衣物,无需空腹,尤其是糖尿病或晕针患者,务必在餐后进行检查。若检查部位皮肤存在明显肿胀、破损,需待症状好转后再进行检测。若正在服用溴比斯的明等影响神经肌肉传导的药物,若病情允许,应在检查前停药18至24小时以上。
检查过程
肌电图检查耗时较长,通常为半小时至数小时。检查时,医生会将特制的电极放置在患者的皮肤上或插入肌肉中。表面电极贴在皮肤表面,用于检测浅层肌肉的电活动;针电极较细,需要插入肌肉内,能够更准确地检测深层肌肉的电信号。插入针电极时,患者可能会有一些轻微的刺痛感,但这种感觉通常是短暂的,大多数患者都能忍受。
在神经传导检查中,患者会感受到类似“触电”样的感觉,这是因为医生给予了电刺激来“激活”神经。检查者会从低电量开始逐步调高刺激量直到刺激强度达到检查需要,患者适应了就不觉得不舒服了。针极肌电图检查时,患者会略感酸痛,但每一块肌肉的检查时间较短,通常不会对神经和肌肉造成损害。
检查后注意事项
检查结束后,皮肤上可能会留下一些电极的痕迹,用清水清洗即可。如果是针电极检查,穿刺部位可能会有轻微的疼痛或少量出血,这是正常现象,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患者可以在检查后适当休息,避免立即进行剧烈运动。
肌电图揭示肢体疼痛神经通路异常的机制
定位神经损伤部位
肌电图可以通过分析神经传导速度和针极肌电图的各项参数,精确地定位神经损伤的部位。例如,当下肢H反射异常时,提示S1神经根病变;肱二头肌和三角肌神经源性损害提示C5—6神经根受累。这种定位诊断对于明确肢体疼痛的神经通路异常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的神经损伤部位会导致不同的疼痛表现和症状。
区分神经源性损害和肌源性损害
肌电图能够区分神经源性损害和肌源性损害。在静息状态下,如果检测到纤颤电位、正锐波等自发电位,往往提示肌肉失神经支配,这可能是神经源性损害的表现。而在肌肉轻度收缩时,观察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和多相波百分比等参数,以及大力收缩时评估募集相的情况,可以帮助判断是神经源性还是肌源性损害。例如,神经源性损害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多相波百分比增加;肌源性损害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多相波百分比正常或轻度增加。
评估神经损伤程度和病变分布
肌电图可以了解神经病变的程度和病变的分布。通过多次肌电图检查,还可以观察神经损伤的进展情况和治疗效果。例如,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定期进行肌电图检查,可以观察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有所改善,说明治疗方案是有效的;反之,如果神经传导速度进一步下降,就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肌电图检查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肌电图检查对人体无辐射,安全无风险。它能够提供详细的神经和肌肉电活动信息,对于诊断神经肌肉疾病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影像学检查相比,肌电图可以更直接地反映神经和肌肉的功能状态,发现一些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的早期病变。例如,在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中,肌电图可以比影像学检查更早地发现肌肉的失神经支配现象。
局限性
肌电图检查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不适,如一过性触电感、针刺时的酸痛感等。虽然绝大多数患者能够耐受,但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肌肉酸痛、少许淤血,或者肌酸激酶升高的情况,一般经过几天时间就会恢复正常。此外,肌电图检查需要专业的医生和设备,检查过程相对复杂,耗时较长。而且,肌电报告正常或未见明显异常并不一定代表患者没有病,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肌电图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在揭示肢体疼痛的神经通路异常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记录肌肉和神经的电活动,肌电图可以定位神经损伤部位、区分神经源性损害和肌源性损害、评估神经损伤程度和病变分布,为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然而,肌电图检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医生和患者充分了解其优势和不足,合理选择检查方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肌电图检查技术也将不断完善和改进,为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更多的福音。
供稿:肌电图室 季清娜
编辑: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