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针灸异常盛行。人们有个腰酸腿疼或伤风感冒的,找个针灸大夫扎几针就好了。由于针灸大夫看病全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而当时又无统一规范的针灸图谱和模式,一些对经络穴位掌握不准的大夫,在针刺治疗时,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医疗事故,事故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当时,著名的针灸大夫王惟一,在太医局任翰林医官、朝散大夫和殿中省尚药奉御。他在教授经典医方的同时,根据仁宗皇帝的要求,精心参验针灸神妙道理,增补古今的治疗效验,订正古代针灸取穴学说的缺漏,汇总各家学说。在此基础上,编著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书中绘有“正背左右人形,并主治之术” ,列明针灸经脉及孔穴部位,论述主治病证及针灸方法。
当他看到由于针灸专著传抄讹误,庸医们则由此而误人性命,致使一般平民因此而身受其害时。王惟一坐不住了,他对他的弟子说:“我要启奏皇上,我要请皇上恩准造两具针灸铜人模型。” 弟子们非常赞成老师的想法,纷纷催促老师尽快实施。
恰恰这时,仁宗收到不少关于针灸误治的奏折,每每看到由于误治而造成的事故,仁宗就会突然发火。好几次,他看完奏折,怒吼着要对这种严重失职的针灸大夫,给予严厉的惩治。
这天,拿着针灸误治的奏折,仁宗又大发起雷霆,铁心发誓要杀一儆百。王惟一待仁宗平静下来道:“陛下,您就是把庸医全部杀了,也改变不了误治的现实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没有统一的标准。惟有制定一个统一规范的针灸经穴的国家标准,才能从源头杜绝误治的发生。”
王惟一的话正好说到了仁宗的心里,他立即来了精神,鼓励王惟一道:“爱卿说得很对。古经注释非常精深,学习者多有失误,口传心授不如利用模型作直观了解,写成文辞不如查考针灸图形。可是,人身上有几百个穴位,如何才能记得又准扎得亦准呢?”
王惟一说:“针灸是操作性极强的一项技术,要能准确无误地找出穴位,并一针扎准,绝非一日之功。所以,必须建造一个能供练习的模型。”
仁宗耐不住性子了:“自接到误治的奏折,朕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想得头都疼了,也没想出好法子啊。快说给朕听听,爱卿有什么妙法。”
王惟一说:“我想建造一个针灸铜人。首先,这个铜人的身高,要和生活中的真人男子相仿;第二,这个男人的面部要俊朗非凡,让人看着很亲切;第三,体格要匀称健美;第四,形为正立,两手平伸,掌心向前。第五,铜人被浇铸为前后两部分,利用特制的插头可以将铜人拆卸组合;第六,对三百多个穴位的名称,要按照位置,清清楚楚刻在铜人身上;第七,体腔内的五脏六腑和骨骼,也要和真的一摸一样。第八……”
“好!”仁宗打断了王惟一的话。他站起来,走近王惟一的身旁,兴奋地说:“这个任务朕就交给你了!要人有人,要钱给钱。可是,到时拿不出来,朕可要拿你是问!”
王惟一也兴奋起来:“谢圣皇恩典!3年内拿不出,臣甘愿受罚!”王惟一是针灸高手,他很清楚,医生们误治,重要的原因是找不准穴位。必须让学生们在熟能生巧中掌握找穴位的方法,可是,如何才能让学生们迅速掌握这一关系着生命的技术呢?
开始,王惟一只想到让学生们在铜人身上练习,后来,难题出现了,怎么知道穴位扎得准不准呢?
突然有一天,王惟一想到了水。假如在铜人的肚子里装进水,把一个个穴位用蜡封起来,扎到穴位上,蜡被刺破,水流出来,就说明穴位找准了。不出水,说明没有扎到穴位上。他还想到,要使铜人里面的水源源不断,再把铜人做成双层的,而后再分为上下两节,中间缠着腰带,掩盖拼接的缝隙,夹层里注水,发髻装个玄机,中间隐藏注水的孔。
这个设想让王惟一激动不已。他画好图纸后,即刻将一些能工巧匠召集在一起,请他们品头论足自己的设想,以尽可能尽善尽美。
北宋时期的铜业制作,已经相当发达。高手们聚在一起,说着说着就跃跃欲试,开始实际操作。
整整三年多的时间,近千个日日夜夜,王惟一几乎吃住都在铸造工地。他和这些工匠朝夕相处,常常为了一个细节,争得面红耳赤。终于,两座集中了国内顶尖级医家和铸造者智慧和心血的铜人铸造完成。
铸成时正值宋天圣五年,两尊铜人便又被称为宋天圣针灸铜人。尊放在宋朝的医官院,用于学医者观摩练习;第二尊被放置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大相国寺的仁济殿。
天圣针灸铜人放进医官院后,很快便显示出 神奇的功用, 它不仅可用于针灸教学, 还可以作为医学考试的道具。学医者在针灸铜人上考试过关,才有资格结业,拿到上岗证书。
那时的医学院叫太医局。天圣四年,太医局开始选拔医官传授医学知识,并分九科。分别是大方脉、小方脉、风科、眼科、疮肿科、口齿咽喉科、针灸科、金镞兼书禁科。
入太医局学习的学生必须先报名,有医官作保,试读一年后考试合格才能成为正式学生。太医局中的考试分理论与临床两个方面。理论考试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临床考核则根据医学生治疗情况分为上、中、下三等。理论考试中于《本草》全不通者,不予收补,临床考核时过失太多者还令退局。
新铸成的针灸铜人,是一个青年男子,身高1.73米左右,铜人标有354个穴位名称,所有穴位都凿穿小孔。神奇的是,铜人的身体里有木雕的五脏六腑和骨骼,这些体内的脏腑器官被工匠们雕刻得栩栩如生,在应用于针灸实践的同时,还可用于解剖教学,这比西方的解剖医学早了近800年。针灸图经和针灸铜人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按照针灸图经上的穴位说明,才能“读懂”针灸铜人。
针灸铜人被搬进考场的场考试,王惟一担任了主考官。
这天,天气晴朗,太医院的气氛宁静而严肃。学员们静静地坐在下边,听到叫自己的名字后,站起来向前,听主考官的提问。
个被叫到名字的是位叫张生的富家子弟,平时好好夸夸其谈,特别的自信。他也确实聪明,能把身上的常用穴位背得滚瓜烂熟,按照他自己的话说,经络腧穴可以倒背如流,这场考试定能万无一失。
王惟一看看他,念出了一道考题: “一位病人因受风寒,又多食寒凉食物,出现了胃脘疼痛,病人面有难色,手捂腹部,疼痛难忍。请出示针刺处方。”张生朗朗答道:“中脘穴、两侧内关穴、两侧足三里穴,用一寸半毫针,直刺。”
“正确。”王惟一接着又问:“请说出内关穴的确切位置。”
张生脱口而出:“掌长肌腱与挠侧腕曲肌腱之间,腕横纹上二寸处。”
“那么,中脘穴呢?”王惟一紧接着问。
张生随口道:“肚脐上至胸骨剑突连线中点。”
“正确。”王惟一又一次肯定了张生。
张生洋洋得意。
“请在针灸铜人上演示。”听到王惟一的提示,张生走近铜人,手托针盘,顺利地在两侧足三里穴各扎了一针,水瞬间从铜人身上冒了出来,王惟一满意地点了点头。当扎左侧内关穴时,张生一连扎了三针,却始终找不到准确的位置。又扎右侧内关穴,仍然扎不进去,这时针已经弯了,张生急得满头大汗。
王惟一让他扎中脘穴,张生的手开始抖起来,磨蹭了一阵儿,一手扶摸铜人的腹部,口中念念有词,却仍然没有把针扎进去穴位。
“时间到,你下去吧。”王惟一让张生走下了考场。
全场鸦雀无声,王惟一瞪了张生一眼,又抬头扫视了众学子,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古人教导我们,做学问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如果只会死记硬背,既不‘明辨’,又不‘笃行’,怎么能够学成呢!医学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必须用心精微者,方可从事此业。如同隋唐大医孙思邈所说:‘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像针刺之事,更马虎不得,生死之穴,乃在分毫啊!今天在铜人身上扎错了位置倒没有什么,只不过毁坏几根银针而已。请诸位想一想,若是错扎在病人身上,那后果就不堪设想啦。”
众人无语,皆默默点头。而张生站在角落里耷拉着脑袋,始终不敢抬头。
学子们亲眼目睹了针灸铜人的妙用,从此,学习针灸更认真了。